春晚上演“机器人秧歌”,背后的商机什么?

更新时间:2025-03-31 12:10:58

想象一下,热情奔放、洋溢着浓郁民俗风情的东北大秧歌,与充满未来感、科技感爆棚的人形机器人携手共舞,将会碰撞出怎样奇妙的火花?相信今年春晚舞台上,这段融合了传统与现代、艺术与科技的独特舞蹈,让无数观众眼前一亮,印象深刻。那么,机器人究竟是如何成为秧歌演员默契十足的舞蹈 “搭子” 的?在那些灵动、精巧的动作背后,又隐藏着哪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创新巧思?接下来,就让我们一同揭开这场奇妙组合背后的神秘面纱!

今年春晚的舞台上,一群身着鲜艳红花袄、手持红手绢的舞者,与科技感满满的人形机器人一同登场,演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东北大秧歌。活泼欢快的节奏、诙谐喜感的表演,瞬间将观众带入了浓浓的年味之中。

1.png

此次编舞的张鹏和李梦雨,曾在去年担任总台春晚喀什分会场的舞蹈导演。今年,他们汇聚了哈萨克族、回族、土家族、布依族等多个民族的优秀演员,共同在春晚舞台上跳起了秧歌舞,以独特的方式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年味。每一个扭腰、每一次甩袖,演员们都经过了反复的练习与打磨,力求将秧歌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
如此富有技巧性和节奏感的秧歌,对于人形机器人而言,完成起来难度可想而知。但宇树科技的工程师们却凭借着强大的技术实力,攻克了这一难题。宇树科技工程师张阳光透露:“我们专门为春晚节目开发了一项从视频直接生成动作程序的功能。通过对照演员的动作,逐帧将机器人的动作精准映射出来,导出程序后,就能让机器人直接按照设定的动作进行舞蹈了。”

舞蹈演员在镜头前的每一个动作,都被 AI 软件精确捕捉,转化为指令代码,再由工程师进行细致入微的调整。借助先进的大模型技术,机器人的学习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。在这个过程中,理工男们与舞蹈演员紧密合作、反复磨合,不仅让机器人学会了跳秧歌,也收获了科技与艺术融合带来的全新体验。

事实上,蛇年春晚舞台上的机器人团队,已经是第二次登上春晚的舞台。从牛年春晚憨态可掬的四足机器牛,到今年灵活矫健的双足人形机器人,每一次亮相都见证了技术的飞速革新,也为春晚节目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意灵感。

2.png

张阳光表示:“四足机器人在触地时,能够较为轻松地保持自身的平稳,而双足人形机器人在单脚触地时,要保持稳定难度极大。所以,在整个舞蹈动作中,确保机器人的流畅性和稳定性,是我们最为关注的重点。”

自 2023 年推出第一款双足人形机器人以来,机器人团队不断突破技术瓶颈,成功攻克了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下的自主运动、自我判断等一系列技术难题。在此次春晚的秧歌表演中,机器人团队精心准备了超过 130 个舞蹈动作,表演过程中,人形机器人的所有 19 个关节都需要进行大幅度的运动,这无疑是对机器人可靠性的一次严苛检验。

为了让机器人在舞台上的表现更加生动活泼,给观众带来更多惊喜,工程师们还精心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小细节 —— 让机器人变 “戏法”。张阳光介绍道:“大家一看到技巧手绢,就会想到它会转动。为了给观众制造惊喜,我们先用黑色袖套将技巧手绢套住,让观众误以为只是普通手帕。在舞蹈过程中,通过机器人与背后机关的巧妙配合,产生向下的力,将袖套掰掉,露出技巧手绢。随后,电机启动,技巧手绢便开始旋转,与演员手中的手绢同步同频,效果十分惊艳。”

从最初的大胆设想,到最终的完美呈现,人形机器人在春晚舞台上成功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跨越。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张鹏感慨道:“艺术应当与时代紧密相连,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涵需要不断发展创新。以往我们在剧场舞蹈中,会与声光电、多媒体等元素融合,而如今与最前沿的科技 —— 机器人进行融合,这无疑是一次极具挑战性但又意义非凡的尝试。”

这场春晚舞台上的科技与艺术盛宴,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的焕新活力,也让我们对未来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充满了无限期待。


客服热线

13088809915

回到顶部